土牛教育重建專刊 [第二期]    (P.1)

採訪、編輯:魯柏君、邱照惠、顏美惠、洪竹怡
發行:人本教育基金會東勢工作站
地址:東勢鎮豐勢路361號7樓
創刊日:2000.4.24.
發刊日:2000.5.15.
[第一期]  [第三期]  

 

硬體重建進度           五月一日土牛校內重建會議

在這一次的會議中我們發現,老師們大多都很用心的在思考,也很願意相互討論,過程十分的熱烈。有人想不通,就有人幫忙提議解決。大家也願意接納不同的意見。還記得前一陣子教育局有個民主與法治的校園評鑑,真應該請他們來看看土牛的校園重建會議。老師們有好的民主素養,對學生們的教育將會有良好的影響。

而這一次會議主要的議程有(民主議程的實例):

 

軟體重建進度           紀錄片讀書會—吳乙峰

周三的午后,陽光溫暖的灑下,孩子們已經在中午的時候放學了,校園內只有少數住在學校周圍的孩子在玩耍的。每週的這個時候,是老師們心情最輕鬆的進修時間。這一次我們幫老師們安排的午後點心是在台灣紀錄片史上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吳乙峰先生,吳先生這次準備的片子是講述一個對教育非常熱誠的李文淑女士。看完之後,許多老師感動於李女士對孩子教育的重視,而紛紛落淚。那樣的真情流露,不是一般八點檔的連續劇可以比擬的。

講師還提到,曾經有一位校長,一到學校上任,天天對著孩子說:「我好愛你們喔!」一開始老師及學生老覺得這個校長怪怪的,但時間久了,孩子們也開始會對著校長說:「我也好愛你喔!」學校的氣氛也因為這個校長而開始改變。

到學校學習可以是一件快樂的事,但現在有許多的老師學生覺得到學校是來應酬的,原本是一個學習的環境卻變成了應酬的場所,真的很可悲。而如何讓教的快樂、學的也快樂,將是所有老師應該深思的議題。

 

*我們的教室變了喔*     陳莉萍(五甲)口述           洪竹怡 整理

莉萍老師從日本研習回來後,我們就發現五甲開始”動”了起來,在教室空間規劃做了很大的改變,於是我們決定跟莉萍老師聊一聊日本之行對她的影響。

她表示:其實早在去日本之前,就想做這樣的嘗試,但聽到很多人給予反對聲音,認為做起來困難重重,所以遲遲沒有行動。到了日本之後,看到了赤足過日子的生活,不但教室內打赤腳,教室外也是,覺得這樣的感覺真好。不過,在考量國情文化,衡量一些狀況後,選擇了較適合我們班的方式。另一個原因是,班上有孩子氣管不好,剛好可藉此來改善空氣中灰塵多的問題。

而在與孩子們討論的過程中,莉萍老師讓學生決定要不要、願不願意這麼做,和學生一起思考可能有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就這樣大約進行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老師表示:「現在上課真的是舒服了很多,學生留在教室裡的意願也相對提高了。尤其是下雨天,窩在教室裡真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

除了這次經驗之外,老師也在其他幾次的嘗試中發現,當解決方式由學生自己討論出來,他們更願意去遵守,比老師規定還有效。莉萍老師很願意試著讓孩子為自己解決問題,也希望能帶著五甲的孩子一同學習與成長。

 

*家長與學校是夥伴關係* 張素娟(五乙) 口述           魯柏君 整理

日本人很注重孩子的教育,許多日本媽媽,為了子女的教育自願成為家庭主婦。這次日本行,台灣去的翻譯就娶了一位日本老婆,無論學校的成長課或親師會一定參與,並與老師保持密切的聯繫。反觀台灣的教育,卻是學校與家長互相推諉、猜忌、互不信任。

其實親師合作很重要,彼此都要放下身段,學校要尊重家長的意見,家長也要關心學校的各種活動,大家共同把學校經營的像”家”一樣。

日本的上課時數不多,放學後,孩子的活動都是社區家長共同安排,學校也開放校園空間讓社區使用,台灣家長則是希望所有時間都是學校安排。其實學生的學習不應該只限於學校,應該保留一些空間和時間給孩子發展。

這次到日本,看到有位校長和學生交談,就像是阿公在和小孫子說話,孩子都不會害怕,還跟校長玩得很開心。不像台灣的父母親,常常用:「你不乖,我去告訴老師!」來恐嚇孩子,把老師塑造成可怕、嚴厲的形象,同時也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老師。對於孩子的教育,應該是家長和老師雙方共同研究、一起努力,來改善孩子的行為和學習問題。

硬體、建築並不是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貧窮的家庭也能夠培養出總統。學校教育最重要的,應該是教育理念,想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是快樂、自信、愛家、愛鄉、願意對社會有所貢獻,就不應該要求太過、規定太死,只要把握原則,讓孩子能快樂的學習。

 

二年級—我的生活圈

二年級的老師們於前陣子合作完成了一個主題式的教學活動:我的生活圈。於是我們就訪問二年級的老師們是如何建構這個教案的過程,這中間如何的投入、過程中的轉折及所遇到的一些衝擊,都是個相當精彩而重要的經歷。

一開始,有老師想要一起設計、討論教案,這舉動也吸引了一些有興趣的老師加入,大家發揮所長,提供個別的教學經驗及所知,在翻閱過教材時,發現許多教材都有很高的相關性,大家做一些初步的構思之後,與其他老師再進行討論與整合,經過一番審慎的討論之後,就將教案內容大致抵定了。而在施行的過程,再隨時根據學生狀況加以修改教案內容,使教案可實施性更高。老師也把擔心的問題說出來和學生討論,與學生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慢慢的,有些問題也覺得較不擔心了。在過程中老師會不會有不同的想法呢?老師說:「當然會啊!那就再溝通,把各自想法說清楚,也幫忙想清楚,再做協調。務必做到尊重每位老師與每個班級的差異性及需求不同,在不同的情況下進行不同的教學方式,才能適才適性。」

問老師:「會不會覺得累?」老師則認為:「還好啦!但看到孩子生命力的實踐與成長時,看到孩子漸漸有能力為自己解決問題,也能獨立完成一些事情,就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誠摯的感謝以下人員熱情的參與本次教學活動>

到學校讓孩子訪問的家長:二乙的映亭媽媽、少文媽媽。二丙的羿璇媽媽、雅慈媽媽。

學校周圍參與的鄰居:美而欣早餐店老闆娘、石岡仔工作站的李哥哥、黑松商店的伯伯、益松商店的老闆、回收場的陳阿姨、葡萄園的劉伯伯、石岡人家園再造的黃哥哥、桃子園的益辰爺爺。

攝影師:小胖哥哥(陳中宇)

及所有曾經在過程中幫助過孩子們的人(如有遺漏,敬請見諒)

 

五年級—生祥的音樂課

在某一次與五年級三位老師的閒聊中,老師提到很希望有不同的資源、師資來學校,讓孩子們有機會接觸到不同東西、學習不同的事物。而在一次湊巧的機緣裡,我們請到了在災後想在石岡東勢地區,義務教學林生祥老師。在洽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林老師對音樂的熱情是可以感染給孩子們的,於是我們把教學目標設定的為,讓孩子快樂的學唱歌。歌曲來源有客家童謠、平埔族童謠、泰雅族童謠,至於為何會挑選這些歌曲,是因為這個地區曾經有這些族群的腳印。

在上課時,老師用吉他伴奏,這對孩子們而言是一次新鮮的經驗。而孩子們也自製打擊樂器,與老師你來我往,整個上課的氣氛是熱烈而快樂的。有好多老師說,好久沒看到孩子們是這麼用力的唱歌了,而平常也可以聽到孩子們在亨唱這些歌。我想孩子們真的是喜歡這樣上課吧!

雖然這次的教學活動已經結束了,但在六月中林老師還會來帶孩子們練習展演,屆時歡迎所有土牛的家長們來看看孩子們用力的成果吧!

<誠摯的感謝以下人員熱情的參與本次教學活動>

師資:林生祥、陳冠宇。(由石岡仔工作站李杰穎熱情介紹)

主任、組長、老師們的大力支持,及所有曾經在過程中幫助過我們的人(如有遺漏,敬請見諒)

土牛教育重建專刊 [第二期]   (P.2)